五月十八日大家相約來淨山,這一天陽光雖然有點熾熱,大家還是不畏炎熱的太陽威脅,一大早從各地趕來目的地-中興新村。

集合地點是在中興高中旁的中興會堂,淨山路段從中興會堂後方開始,沿著環山路到省政府前結束。整區的環境大致上還算乾淨,但是,路旁靠山邊的草叢裡,以及停車場、球場周邊會出現比較多的垃圾!看到這些地方有垃圾還是有所感慨,真希望國人都能養成不亂丟棄垃圾的好習慣,從自身做起,共同維護大家居住的環境,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

這次的淨山活動選在中興新村別有一番意義。這個地方從民國46年至87年間,是臺灣省的省政中心,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地位。中興新村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早期唯一成功的造鎮計畫。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的貧困年代,靠著美援資金,以英國「都市鄉村化,鄉村都市化」的原則打造,仿英國新市鎮開發的模式與花園都市的概念,以鄰里為單位,配合防空疏散的低密度開發所做的規劃建構。區內建築物設計相當整齊,還有許多草坪、綠樹環繞整個城鎮,因而,歷來有「花園城市」的美譽之稱。

中興新村也是規劃完善的辦公與住宅合一的田園式行政社區,它更是台灣第一個將污水與雨水採分離下水道設計的社區。住宅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在台灣省也是首創,位在中正路的污水處理廠,從民國4611月間啟用,容納一部份光輝及光華、光榮兩里的全部污水。另外,還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從虎山的順向流都有山邊溝集水,並用涵管引過環山路西邊,在地面修砌三條大的排水溝。

這個地區的供水系統是獨立的。這個區域內及附近沒有大河,當初配合省政府疏遷計畫,自民國46年鑿深井兩口汲取地下水,建立營盤口淨水廠,解決中興新村的用水需求。經民國56年、64年與69年的擴建,到民國85年已鑿了12口井,除供應中興新村光輝、光華、光榮、光明四里,還能供應南投市及草屯鎮共十一里的用水。此區很少停水,如有短暫停水不是停電,就是換水管。

中興新村雖然因疏遷而創建,在造鎮原則上力求兼顧辦公廳、員工住宅、水電、交通、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康樂、綠化及其他公共設施,生活機能相當齊備。這也是唯一結合行政中心,分辦公區與宿舍區,完善規劃為「社區花園城市」的鄉村市鎮,為台灣城鄉規劃樹立一個典範。

當初規劃已有綠園道及綠地系統,民國50年綠園的風貌已形成,當時主要幹道光華路,光榮北路種了鳳凰木,後來每條馬路也跟進種植樹木,區內到處可以看到花花草草,更顯的千嬌百媚。這裡可說是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很多人嚮往住進這裡,尤其在午後,微風徐徐吹來,悠閒騎著自行車徜徉在林蔭大道,更能享受城市芬多精。省府前的廣場,到了假日更是熱鬧非凡,很多人會帶孩子來這裡活動,想想這樣的居家生活,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從民國88年精省政策執行以後,政府機構的合併與遷移,除了部分改為中部辦公室外,已使得中興新村失去早期的光環,政治地位更不如往昔。經過921大地震後,很多建築物經不起地震摧毀殘破不堪,已漸漸形同廢墟,更加深中興新村的困境與窘態。早期風光不再,看了讓人不勝唏噓,盼望這麼好的城鎮規劃能有再起的一天。

當前的台灣社會已漸走向多元、民主化,逐漸為人們所遺忘的中興新村,似乎也隨著走入歷史。在世界各國重視保存早期文化遺產的同時,希望這樣完善規劃建造的市鎮,能夠被完善保留下來,更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申請通過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這對台灣社會文化有其必要性,也對人類社會進步有啟發作用。精省後這些年,行政院也推動中興新村公有土地活化利用與實質發展,希望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機制,以『文化創意與花園城市相容發展』的概念將園區蛻變為一個以『文化體驗、藝術教育、生態觀光』的場域,更希望這樣的計畫真的能落實,才不辜負當初造鎮規劃的用心,保留早期城市規劃的歷史文化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