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下午邊工作邊想,為同學開的共有部落格恐怕要夭折了,原因是上傳文章跟回應的人越來越少,不知生死與共的同學到哪兒去了,以前是來看不留足跡,現在連來逛逛都少了些。以前都是我跟lily在貼文,最近都偏勞lily了,我沒空讀書寫心得、貼文章,就連最近晏哥的讀書心得還沒貼上去,原以為lily會幫忙貼呢!
        想著想著我們那部落格的命運,回來竟然看到lily自己寫了一篇「優雅的離去」的讀書摘要,真是心靈相通!知道我正在想這件事!看到這麼精簡的摘要、心得,當然是貼出來與大家分享!段落稍做了點編排,主要是視覺問題,希望大家看得舒服點。
 
介紹《優雅的離去:108位大師面對死亡的故事》
印度《摩訶婆羅多》史詩中,有人向賢哲尤帝士提爾提問:「生命裡所出現的事情中,哪件最讓您感到驚奇?」
他回答:「人雖然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去世了,卻從沒想到自己也會死去。」(P4)
正在參加安寧志工的培訓,膽怯的情緒時常升起,我問自己參與培訓的理由是什麼?不是奉獻自己、服務人群…等冠冕堂皇理由,而是,如果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經歷程,那麼,即使世俗對死亡之事噤若寒蟬,即使死亡的課題所引發的焦慮超過人們所能承受,我還是想試著去瞭解這艱難的課題,輕掀它神秘的面紗__我想以病人為老師,學習死亡的功課。
這是我給自己的理由,然而想到可能要進入第一線,直接碰觸生病與死亡的場景時,仍不自覺的害怕。
第二個問題,害怕,我怕的是什麼?是死亡本身?還是死亡之前的病痛?
傳染病專家傑克‧魏斯曼醫生曾表示:「害怕自己會怎麼死的人,要比害怕自己會死的人來得多。」(P4)言下之意是認為,多數的人在乎的是如何避免身、心的痛苦,然而,對於死亡在生命中的意義,以及以何種態度面對死亡等,屬於靈的問題卻遭到漠視。
社會普遍視死亡為禁忌的話題,在隔著神秘甚至恐怖的面紗之下,多數只能處理生理身體的部分、更進一步的關懷到心理的問題,但是對於靈性部分的探討,不僅鳳毛麟角,甚至恐怕易流於怪力亂神。然而「我們迫切需要榜樣,需要有人告訴我們,怎麼做,可以優雅的面對自己的死亡,可以恰如其分的看待死亡。」(p5)
 
在《優雅的離去》這本書中,介紹了108位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三種靈性傳承中的大師告別世間的方式__優雅的離開這世間,即使在不同的文化、信仰的背景之下,仍有共同的模式:優雅的離去是建立在優雅的生活之中。
所謂修行不在於深山中的摒息打坐,而在活生生的境遇應對與起心動念之中。優雅的生活也不在追逐名牌、香氛、享受下午茶,而是正確的生活態度__「以合宜的方式過生活」(P6)。
不管是在宗教或是文化層面,精神導師流傳許多教導,「若想以合宜的方式過生活,行事時便需對行為毫無個人的執著才成。…行事就需無欲無求,既沒有個人私立的盤算,也不執著於特定的結果才行。」(P6)
 
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論,到博愛與寬恕,到破除二元對立、自我了悟的境界,人們在這世間隨其根性的架構自己的生命藍圖,「靈魂,這作為榮耀或恥辱的容器,被指派到世上的位置,是由前世功過來決定。」(P8)
儘管有人認為,人生在世的富貴榮華或貧窮苦楚,全依「前世功過來決定」,然而,這段話令我感到振奮的是:靈魂只是個「容器」,要在當中承載何物__榮耀或是恥辱,人是握有選擇權的。儘管我們無法選擇今生的位置,卻是有能力「從此刻開始」決定做自己的主人,甚至可能達到「人生最高峰的成就便是死了以後不再重生,…生死循環可以在當下就被破除,我們可以在這輩子就達到涅槃、了悟自我。」(P10)
超越二元對立、了悟自我、超越死亡…這樣人生的至高境界,您可在書中108位大師的範例中細細品味。但在凡夫如我的生活中,在「過不去的時候」,會提醒自己:「死亡就在我一臂之遙的左前方」(參閱「唐望」)。
此書的編者也有這樣的練習:「把『自己終將死去』的現實狀況放在眼前,…常可把所有的事物都看得更清楚明白,而優先考慮的事情也會自然的自行重新排序。」(P29)
介紹這本書,希望有緣者能因此對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對死亡少一些恐懼,足夠從容的態度追尋何去何從的解答。
最後以羅摩納‧馬哈希的話語作結束:
忘了自己的真性,是真正的死亡;
把它記得,才是真正的誕生。(P101)
Dorjewangmolily2007.12.25
 
文章引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