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同學晏哥允諾寫的讀書摘要,如果你也喜歡哲學、心理學,喜歡肯恩威伯,歡迎一起來讀精簡版因為文章篇幅長,只好分兩次貼上來。

書名:事事本無礙

作者:肯恩˙威爾伯

譯者:若水

出版:光啟文化;台北;民80

前言:現代人面對自己的矛盾與衝突,不知應向何方求助?東西方都提供不少方法,從心裡分析到禪,從完形心理學到超覺靜坐,從存在主義到印度教義。令人頭痛的是這麼多學派常常相互抵觸,不僅對痛苦的起因所見各異,也開出不同的解藥。因此,希望提供一個整合的融通觀點,歸納成一個我稱作「意識層次圖」的體系。本書指出我們在自己生活中設定的界限,如何限制了我們的意識,造成分裂、矛盾,以致於衝突迭起。而當前的心理治療法是站在不同意識層次上發言。治療法要對照人們在不同意識層次內所畫的疆界或死結,我們才能進一步找出化解這些障礙的方法。

第一章 導論:我是誰?

P.7本書原名為【No Boundary】,作者肯恩˙威爾伯認為Boundary的字義是人把自己的覺識分割,如主體-客體、生命-死亡、心靈-身體、內在-外在、理性-本能...... 等等對立範疇,使得生活在對立上形成種種衝突:矛盾、焦慮、痛苦、失望等,這是自己在生活中妄設界線(Boundaw)下所造成的。本書指出這些設定的界線,及如何造成分裂、矛盾以致於衝突的送起。只要追查人們在意識內所劃定的界線,我們就能進一部找出化解這些衝突、障礙自在的方法。

 P.14「我是誰?」自有文明以來,這問題就一直騷擾人心且難以作答。回答我是誰?形容我的面容與體會自我時,心理已有一個「非我」的界限。所以問「你是誰?」不過是在問「你的界限在何處?」最常認定的界線是有機生命體的皮膚為界。皮膚內的就是「我」,外面的如椅子則是「非我」,是「我的」椅子。如果再問「覺得我就是這個身體嗎?還是你覺得你有一個身體?」身體即轉為非我之「我的」身體,「我」被侷限到頭腦裡那個稱做心()的,有機生命體裡會思考的某一部份而已。身心的分立成為二元思想的基本模式,「自我」為另一條人們常有的分界線。

 P.18身心分立後人們便一面倒地與心理認同,腦中的自我形象及與這形象相關的理性、情感活動成了真「自我」。當個人常為某種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面,視它為非我係以維持自我形象。這現象把自我重新劃分在一種心靈習性傾向,這被自我認同的習性傾向稱作「角色」,而被角色界限所劃出去的心理活動便是被視為陰影的。這是另一種的界限。

P.19還有一種漸受重視的自我與非我之間的界限,即是超人格的境界。如第六感的知覺、預知未來、高峰經驗等等,是一種超越有機生命皮膚界限的自我與非我界限。

P.2l從自我與非我的界限來看,人的自我意識可以分為許多意識層次。依序可排成角色層次(角色/陰影)、自我層次(自我/身體)、有機生命體層次(有機生命整體/ 外界環境)、超人格層次(一體意識、宇宙)。層次愈往表層推,界限愈是狹隘。軍事專家說:分界線就是戰爭的導火線,心靈內劃定的界限亦像是在心靈內開闢戰場。例如,對有機身命體層次而言,外在環境是他的潛在敵人,因為陌生異域會威脅到他的生命及褔祉。又如自我層次的人,不只是外界,連身體都成了陌生異域,自我無法承受身體之病苦與亡滅。角色層次最為明顯且強烈,個人為維繫角色面子,不惜與環境、身體、及心理陰影交戰,生活陷入無休止的煩憂之中。

 P.26不同的心理學派與宗教組織致力於對治不同層次上的問題,像捨行為學派與佛洛伊德純心理分析之人本論心理治療,在癒合自我及身體的分裂,重新組合身體與心理為一個有機生命整體。再往深處看,佛教之禪或印度教吠陀哲學,是為了癒合生命整體與外界塵寰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能與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邁向一體意識。

 P.27瞭解意識的層次便容易分辨目前問題是哪一層次出來的,也不難為自己或他人找出認識自我及成長突破的途徑。成長是指個人的眼界在內在的深度與外在的廣度上的擴展,對治不同層次上的問題將會包容上一層次的問題並超越它。因此,成長的意義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劃界、重新組合的心路歷程,是自我邁向下一層更深入、更寬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歷程。


第二章 取其一半

P.29為什麼人們總是生活在相對的氣氛中?為什麼得在相對價值中作個選擇?我們的世界好似由一堆對立性質所組成,上下、內外、好壞、美醜、生死、對錯、存有、非存有。自然界中也有對立,但是小樹比大樹、生橘子看熟橘子,不會如人類般引發焦慮問題,笨熊的身上也不會看到自卑。知更鳥瀕死不會恐懼,安穩棲息柳枝上靜待最後一刻的到來。

P.31創世記的亞當第一個任務便是為自然界分門別類,並為生態命名。亞當一定曾為自己的分類定名而得意不已,因為命名後便可以不必實際去接觸現實客體便在腦海中存在它。試想如果亞當要告訴夏娃,她笨如驢,須抓著夏娃去尋找驢子,指著驢子再指指夏娃,又蹦又跳,做盡鬼臉,才能讓夏娃會過意來。而如今亞當只藉著語言的魔力就夠了。於是亞當繼續在無須分界的地方也劃分出界限,擴張自己的知識範圍來。直至今日我們依然是不斷在教育著如何分界,生活仍忙著在劃界。亞當的自傲從『知善惡樹』事件中表露無遺。亞當劃的每道界限都成了衝突的導火線,界限分得愈清楚人們的防衛愈強,生活頓時陷入泥津而難以自拔。愈渴望快樂便愈怕痛苦。我愈想好,就愈怕邪惡。愈想成功,便愈承受不了失敗。愈貪戀生命死亡便變得愈加恐怖。總之,愈珍惜某事務,我愈會被失落的陰影纏繞。問題均來自界限所引起的對立。而我們的問題出在:「我們常把分界線誤認為實體存在,從不去反問界限本身的真假。

P.39對相對中的統一,完形心理學的認知理論談到:「我們若沒有相對的背景陪襯,不可能認出任何東西來。」多數人很難相信,物質與能量、主體與客體、生命與死亡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謹記:分野除了分界以外,還有聯接的作用。劃一道凹線,你立刻看出是另一邊的凸線。凸線與凹線,它們同時生出。

P.45印度經典中的『不繫兩邊』,套進西方的宗教術語即是『天國臨世』。天堂是領悟出「無二」的境界。

也許我們會問:如果所有的相對都融為一體了,人類追求進步的衝勁豈不也跟著消失了?但願如此,畢竟「那山總比這山高的錯覺」,使人類永遠快樂不起來。當所有的對立融為一體,我們便能與整個宇宙為友,而不老是僅取其一半而已。

真正的現實界原是對立中的合一或無二之境,那些界線本來只是象徵性的,卻變成分化敵我的導火線,因此強調無二之境,就是歸回無界限的真實世界。


第三章 無界限的境界

P.47人類透過第一範疇去區分大自然的分類、命名,發展出定性科學或稱作分類科學,將不同事物加以認識命名、歸類。進一步為了計算分類而發展出更複雜且抽象的界限來處理類別,『數字』給出這抽象的形上範疇新界限。且在形上範疇上再創造出第三類範疇,稱之為『變數』的。這三種範疇發展整個科學界的定理及公式,為人類打開新的知識領域,新的科技權能。曾經,亞當為星星命名,繼而畢達格拉斯開始計數它們,但牛頓己能夠告訴你它們的重量。

P.53科學革命發展的如此成功,科學家們不禁自認整個自然界都掌控在他們的原理公式之中。但是,當量子物理學家不能把牛頓學說應用到質子、中子、電子上,甚至無法為電子定位時,他們才愕然發現:次於原子的粒子無法有真實的粒子界限。海森伯格說:「我們再也不能視物質為某種客體的存在,因為它們不服時空定位的定律。」物理學家愛丁頓說:「科學發展至今才發現,我們的理性由自然界所學到的知識,原來只是我們的理性當初放入在自然界的東西。好似我們在沙灘上所發現神秘陌生的足跡,追究足跡來源,哈!原來是我們自己的足跡。」

 P.58宙萬物原是沒有界限的。宇宙內所有的事物和其他事物都有內在的聯繫性,我們只能透過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來界定每一部份。然而,你仍可在當前的意識範圍中由心理假定一些界限,只專注在某個特定客體上。例如看手與腳的不同,但不忘手與腳都是身體的不同部份。你的身體乃是透過不同的部份才能顯示出它自己。

P.61向人啟示現實真相原是無界限的,也就等於向人啟示所有的衝突與戰爭的荒誕無稽。這徹底的了悟,可以稱之為涅槃、悟道,也就是由相對孤立自絕以及界限的錯覺中解脫出來。有此認識,便可進一步探討無界限的意識境界,也就是『一體意識』。真實的世界並非由一群在時空內互不相屬的個體所湊成的。宇宙內每一事物均與其他事務互相關聯。可是由於分界線帶給我們一種互不相屬的錯覺,因此,強調真實世界並無孤立的個體,就等於是說:真實的世界是無界限的。無界限的真實世界就是一體意識, 就早那個無界限的大覺,也就是真我。


第四章 無界限的大覺

P.63語言本身是屬於界限內的語言,文字、象徵、思想本身就是一種界限。因此,覺悟「無界限的真實世界」的說法,只是提醒我們:無界限的『一體意識』是直接、當下、言語道斷的大覺,不是一種哲學理論。真理實相是超越名稱形式、思想、文字、類別界限的。

P.65我們只要執著於自我與宇宙的基本界限,一體意識便不可能產生。這個說法,好像只要去除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這根本界限,我們就已經邁向一體意識了,那是庸人自擾。你怎能驅除那個虛妄的界線這東西?你只需認出它的虛妄就夠了。

P.68讓我們來注意經驗產生的那一刻,例如聽聲音的過程。當注意鳥鳴、蟋蟀聲,車囂聲、孩童嬉笑聲,你無法在聲音之外聽出那個聽聲音的聽者來。在真實世界只有一連串的聲音,沒有聽者,沒有主客之別,沒有界限。有位禪師說:「當我聽到寺裡鐘聲響時,突然鐘與我都消失了,只有鐘聲響著。」聽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對立的聽者,全神貫注於聲音內。看,也是同樣情形。當愈努力去聽、去看,愈驚訝地發現,那個觀者根本不存在。

 P.69每當我們想找出和經驗對立的主體時,最後總消失在經驗之內,主體與客體歸為一 個。那麼再追下去,當你在思考這一切時,你能找出正在思考的思考者嗎?故引申出的結論:在這具體經驗世界之外,並沒有一個對立的自我存在。

P.7l『我覺得很好』只是顯示此刻很好的感覺,並不是你把一個叫做「我」的東西和另外一個『 感覺』湊合在一起,變成我感覺到這個好的感覺。在你與你所經驗的世界之間,也沒有隔閡。你並不是有種對桌子的經驗,你就是那個桌子的經驗。你不會聽到雷聲,你就是那個雷聲。內在所謂的你與外在所謂的世界本是同一個知覺經驗,不同的名稱而已。不論你意識到與否,這種意識境界就是一體意識,此刻你就是宇宙。

P.72佛經的開示:只有苦,而無受苦者;
只有一連串的造作諸行,卻無造作之人;
涅槃在此,卻無人覓得;
道在跟前,終無行者。

受苦是缺的部份,而非圓滿的整體。一旦悟入那圓滿的整體,便自然由痛苦及死亡中解脫出來。當我們識破部分的虛妄,便證入整體。當我們悟入「無自性」的當兒,我們的真我便成了大我。

P.74我們必須體諒真正經驗到一體意識的宗教家們「無法言喻」的窘境。大行者們只能指出一個方向來,期待我們親身去體驗它。「往內看!往深處看,因為真我藏在心內。」

P.76真我是什麼呢?不可能只是身體,也不可能是我的心識、自我、思想,具體生活裡我的身體、心識、人格認同的只是假我,身體、心識、思想、希望和樹木、星星、雲彩、高山般都是我的認知對象,故不可能構成真我。如此追問下去,我變得愈來愈透明,觀到究竟意識會突然靈光一現,發現我們愈追求那大智慧,愈明白他不是一種可以執著的個體。我無法經驗到它,因為它是每一個經驗。


第五章 無界限的時刻

P.79一體意識不受時空的限制,它無始無終、無生無死。我們常常誤把永恆想成很長很長的時間,千萬億年無止境地延伸下去。永恆不是覺悟出時間的永無止境,永恆就是那個覺悟,完全超越了時間的範疇。

P.82有誰能將心境寧靜下來,體會出那寂靜而永恆的奧秘?好像很少人真正活於現在。我們活在昨日的夢魔及明日復明日的幻境裡。我們的精力耗在回憶與期待上,使得活生生的現在虛有其表,薄弱得只剩下一、二秒,成為永恆現在的一幅空殼。不是為過去煩惱,後悔過去的種種;就是為未來操心,害怕未來會自食其果。這種受時間限制的生活,乃是痛苦的根源。

P.84活於非時間性的現在,專注於當下此刻,和心理學勸人暫時忘掉過去及末來不可混為一談。非時間性的剎那經驗,就像出神地望著日落,在愛中渾然忘我,誰不曾有過這些忘卻時間的剎那經驗?

P.85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並沒有一個與經驗界對立的自我。當聽見的是現在的聲音,不是過去或未來的聲音。同樣的,你無法看到覺出或觸及任何屬於過去或未來的東西。直接知覺是沒有時間性,可是我十分清楚自己的過去一切,那個又是什麼?那是記憶。

P.86記憶讓人意識到時間。記憶中的過去一切往事必須透過當下的經驗才能重現,當它重現時已經變成現在經驗。因此,時間的束縛及它所帶來的困擾,都是幻覺而已。我們不可能直接體驗到過去的往事。記憶告訴你過去的事情,可是你所經驗的並非往事,所記得的往事都成了現在,變成現在的一部份。

P.89永恆的現在和一體意識有何關係?他們沒有關係,因為他們是同一回事。自我像「內在的一個小人」,是所有記憶組成。當別人問:你是誰?你總會在記憶中群中搜索你所做過、看到、感受過的資料。而你此刻所感到的那個獨立自主的自我完全建築在記憶群中。記得過去的經驗本身並沒有錯,可是當我們與這記憶群認同,把記憶凝固為與現在這一刻經驗分立的某種主體,屬於過去的具體知識,問題就來了。只要你覺得記憶好似躲在現在之後,自然會感到當前經驗之後另有一個主體。在現在之外生出另一個旁觀主體,旁觀者就是記憶。

P.91如果記憶都被視為當下的經驗,自我與當下現實的分界線就消失了。化解了束縛現在的種種界限,將它由過去及未來的虛妄限制中解放出來。你因而清楚的看出,在此刻的前後,沒有任何時間性的限制,你實際是在超越時間的現在之中,那就是永恆。


第六章 界限的形成

P.93真我原是一體意識,每一意識是在一體意識上逐步累積而成的束縛。意識層次圖上第一道根本界限,分裂了所觀與觀者、所知與知者、客體與主體。我們在現實中劃出相互對立的兩邊,具體說就是有機生命對無機世界。這有機與無機的分野發展為分裂原本渾然一體的虛妄界線。

P.95人們開始認可自己的有機生命體,這有機生命成為『自我』,而外界成為非我。他站在皮膚界限的裡面,孤獨而恐懼的瞪著週遭世界,面對世界而不再等於世界。外界的世界威脅著我們的生命,人們開始意識到死亡的恐懼。人們若只與有機生命認同,死亡便成了一個危機。

P.97只與有機生命認同的人拒絕死亡,他渴望未來的許諾為他消除當前的死亡恐懼氣氛。前文已討論過,這一刻不斷生出你卻找不到它的往昔,這一刻也不斷死亡你又找不到它的未來,生死只是當下這超越時間的一刻所呈現的兩種面貌而已。受死亡威脅的人們,製造出一種叫時間的幻相,用來紓解死亡恐懼,抵禦死亡幻相的幻相而己。前面一無所有,後面一無所有。必須先安於一種沒有未來的生活,才能接受死亡。我們需要未來,在已夠貧血的現在衝向未來,想在未來找到自己,這只道出時間的半邊故事。

P.1OO有機生命體的層次我又稱它作『人馬座』,人馬獸原是神話中的怪獸,人首馬身,象徵心理與生理的合諧統一。身與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渾然一體。『自我』層次毀滅了這『人馬座』的統一境界。人們選擇人馬獸的心理抽象部分,與之認同,否定身體,其肇因始於人們始終想逃避死亡。

P.lO2處於自我層次中的我們,只與整個有機生命中心理、印象那一部分認同,也就是自我形象。正確的自我形象具有彈性,能容納個體的歷史背景、情緒、理性和不理性的觀點。然而自我並不能常常保持這彈性平衡,自我有衝動在心中一閃又害怕真會行動,就故意裝做沒這衝動、或慾望、想法等,沒這回事。自我內,凡我個人不喜歡的、不了解的、或是無法接受的那些層面,個人便故意不理他,驅出界線的另一邊去,劃為敵區。

P.1O3個人還能想像出生命的各種潛能,由於某些想法有違於禁忌,他只有否定並捏造一個比較容易接受的形象,於是便形成了「角色」。

P.104我們已經看到一條一條的界線發展出一層一層的意識,首先是週遭環境,然後是身體,陰影一一被推出界外成為陌生而敵對的非我,導致各種形式的戰爭與衝突。其實外界的一切,不過是個人由內投射在外的心象而己,我們可以發覺它們,領回自我內。 

第七章 角色層次:自我探秘的起點

P.109本章討論角色的層次與角色與陰影的關係,及由角色進到自我層次的具體方法。

P.110我們大部份人所處之境—角色層次是相當扭曲狹隘的,因為個人有意抹殺自己的某些氣質傾向,如憤怒、武斷、性慾、勇氣、衝動、嗜好等,否認與它們的關係,然而它們並不因而消失。被驅逐的氣質便壓抑到陰影中,或投射為外在心象,將它們屬於「非我」。

P.ll2當人想做事情的衝動逐漸強不過不想做的動機,且叉漸漸忘記本來的抱負時,會將自己原來的動機投射出去,轉成感覺它是由外而來的催迫。因此,這一層次的心理治療學家為常感到壓迫的人指出,「你的那些壓力是來自內在所擁有的抱負及衝勁,只是自己尚未意識到而已」。

當感到來自上司、配偶、同事、甚至孩子的壓力時,視壓力為一種徵兆,並詮釋為「我內心有種潛伏的抱負尚未表現出來」,壓迫感一旦變成自己尚未察覺的動機,他便有權自己做主。究竟自己要不要順應這意圖,還是擱置它?不論作何選擇,他很清楚,這是他自己的意圖。

P.ll3大部分人很難接受自己的陰影。當把陰影投射出去後,當事人是急於證明他的投射是千真萬確地在外面威脅他。你若想勸解他那個壓力其實來自他自己的動機,他不揍你一頓才怪。凡有投射,必隱藏抗拒心理,有時頑固得很。

pll4愛抓壞人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個正人君子,絕無黑心。揪出敗類,痛恨那些人,因為他們齷齪、愚蠢、不道德......。也許他們真的如此敗壞,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只因我們下意識中也擁有那些習性,而他們的行為不斷提醒我們不願看到的潛伏弱點,所以起而痛斥他們不遺餘力。

投射作用的主要現象,外界強烈的衝擊,並非真的外加於我們的,它常是我們自己的投射作用。令我們厭煩或憤怒之事,通常都是陰影的反射而已。

P.ll6繼續討論其他常見的投影作用,義務也是自己投射出去的願望。當你不願承認所做的事是出自你的意願時,便會生出強烈責任感。不肯承認想做的意願,才造成責任的壓力,甚而會對責任生出反感來。另一種投影是在公共場合下的怯場感覺,在眾目睽睽下令你手足無措。這是我們自己把對觀眾的期待反射在觀眾身上,加強了觀眾對我的注意焦點,嚇得我僵在那兒。除非我們撤回自己的投射,從被人看轉為看人,從受人注意轉為注意他人,我們很難處之泰然。

一個我們常聽到的情緒問題,便是人們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沒人關心他。他通常感到不公平,他對他們這麼好。我們又看到投射作用兩種鮮明對立,你清白無罪,別人滿手血腥。自己不覺得內心有批評排斥他人的傾向,所以必然投射到他所見的每一個人身上,使得整個世界好像對他張牙舞爪似地。因此,當你感到濃重地自卑或被拒時,不妨明智地檢查一下自己的投射心理,也許對外界的不滿遠比意料的還深。

P.ll8陰影的投射不僅扭曲了外在的現實,也改變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感受。也就是說我將自己對他人的敵意投射出去後,便會不禁地感到別人才是充滿敵意的元兇,我對他人畏懼。我對他人及自己都在這畏懼的症狀下,陰影成了我的症狀。因此,我把陰影投射出去後,自己並未得到自由,我的那一部分形象或氣質,並末一筆勾銷,反而成了一種症狀,不斷提醒我藏在『角色』後面的那一部分。不論這些症狀多麼令我們不舒服,我們不應再逃避輕忽他們。

P.119這一層的治療法,第一步便是為這些症狀騰出一塊友善的空間,不再逃避它,與它正面接觸。儘可能的接受它、體驗它,也就是讓自己感到消沉、焦慮、拒絕、無聊、傷害、或受窘。我們以前所拒絕的感受,都讓他們一一呈現,我們只須保持警覺即可。

進入角色層次治療法的第二步驟,把每一種症狀都還原至原有的形式,所有的症狀只是我們所未意識到的某種潛伏傾向的一種徵兆而已。例如工作中感到極大壓力,這症狀是一種徵兆,顯示你對工作的報負遠比你意識到的或願意承認的大的多了。也許你不願公開承認你的興趣與抱負,如此你才能使別人感到愧疚,你為『他們』的利益而『不得不』做這麼大的犧牲。壓力的症狀顯示你比自己預想的更有報負一些,因此你便可以將此症狀還原本來正確形式:把我『不得不』重新詮釋為『我想要』。

P.120症狀(還原至)→原有的陰影形式:壓力→報復;受人排斥→我不想為他們浪費任何時間;罪惡感→我討厭你的要求;焦慮→興奮激動;畏懼→敵意;難為情→我比想像中的我更在意別人;悲哀→憤怒;我做不到→我才不甘願;責任→慾望;痛恨→自我嫌惡;嫉妒羨慕→我不喜歡自己內在的某些傾向

P.122症狀本身提供成長機會,只要能認出潛意識中的陰影,就已踏上人生成長之路。生命的界線得以擴展,自我形象也更加平衡且易於接受。簡言之,你已由角色層次提昇至自我層次了。角色+陰影=>自我。

 P.124我們有意否定自我的某些部份去重塑自我形象,維繫個人的門面,便在我們所喜歡的(角色)以及不喜歡的(陰影)那些部份之間劃清界限。受拒的一部分被投射到外界去,使得我們的一生都得與陰影搏鬥。這內在衝突逐漸成為某種症狀,我們痛恨症狀如同痛恨自己的陰影一般的深,等我們將陰影投射他人身上,我們便同樣的痛恨別人,於是這一層次的界限便引發出各種形式的衝突內戰。我們必須發覺受我們忽略的那一部分陰影,撤銷那道界限,把那陌生的一面包容進來,不論正面負面、好的壞的、可愛或可恥的,如此外在的陰影便自然消失,你所有的心理活動才能較平衡地發展出一個自我來。

撤去那道藩籬吧!即使你稱不上完美無缺,卻會變得可愛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