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與「冬至」一樣,都是從二十四節氣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這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配合節氣,是在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這一天會在每年的4月4日、4月5日或4月6日,所以不是每年清明節都在4月5日。
     今天是清明節,你去掃墓、祭祖了嗎?多數的人會選擇這一天掃墓、祭祖。當然,工商社會的今天不同於農業社會,加上各個族群不同的習俗,並不一定是在這一天掃墓祭祖,而是春節後到這段期間,選擇期間一天掃墓去。至今,堅持傳統的人,會選擇在農曆三月初三「古清明」這一天掃墓祭祖的。
清明節的掃墓祭祖儀式是傳統流傳下來的習俗。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掃拜,這習俗在中國起源很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已十分重視。清明節這一天是祭拜祖先、清掃墓園的節日,在魏晉時是定在農曆三月三日,也就是俗稱的「古清明」。國民政府以後為了統一清明假期,以及弘揚固有文化與倫理道德,配合改為國曆四月五日為清明節,與原農曆三月三日時序非常接近。
 
配合節氣,今年是4月4日的今天,清明節主要活動是全家大小到祖先的墳上香祭拜,並利用祭拜之際清理墓地的雜草花木,因此,清明節也稱「民族掃墓節」。當今配合環保及節省土地使用,漸漸推廣呼籲遺體火化,有些先人是採以火化後進塔。
      除此,有些土葬公墓不夠,有些祖先還得葬到鄰近鄉鎮的公墓,因此,有些祖先已分散各處,說到祭祖,只能選擇不同時間到每一處掃墓,能在同一天全家一起祭祖並非容易。以個人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火化處理,也可以把所有祖先安置在同一個骨灰塔,方便後代祭祖,不需要為了掃墓勞累奔波。
說來也不是每家都有墓可掃,如果是這樣,也就只能在家祭祖或是遙祭祖先。清明節的主要目的是感念祖先,只要心意到,各種方式不拘。
談起清明祭祖這件事,每年去祭拜祖母,心裡總是想著「不知明年我還會不會來?」除了想到世事難料外,也因為大弟跟小姪女是放在地藏院。當初祖母從土葬遷出放到納骨塔時,本寄望能放到地藏院,因為還有叔叔,自然不能一家做主,最後還是放回故鄉公所的塔位。
還有,祖父時代信仰天主教,當時又是日據時代,祖父在爸爸三歲時就去逝了,之後遇上戰亂,祖母帶著爸爸和叔叔逃到山上,後來再也不知道祖父、曾祖父那一代以上的墓地在哪裡!所以也不是所有祖先都有墓可掃。
以前只有祖母時,墓地離家才五、六公里,後來遷回祖籍地,離家更遠。現在每年要跑兩個不同方向,只能選擇不同時間去,要不然就是兵分兩路,加上所有祖先的祭祖,還真是忙得人仰馬翻。今天兩位弟弟分散兩地去掃墓,我只好留下來準備祭祖拜拜東西,要料理豐盛的祭祖食物還真不簡單,忙了一個上午。在上週日,我已經參加清明報恩法會,呼請宗氏祖先參加法會,提前祭祖感念一番,在心理上自然踏實,留下來做這些事自然很樂意。
說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祭祖儀式,想起紀老師說過在美國某一州遇到的事。有次跟親友們去墓園,外國人(不同宗教信仰)帶著鮮花去看祖先,華人則是準備水果和吃的去拜祖先,外國人看了,質疑我們的祖先會來吃這些東西嗎?老師幽默的告訴他們「如果你們的祖先來欣賞你們帶來的花,那我們的祖先就會來吃我們的東西。」當下,那家外國人馬上問「那您們可以給我幾顆水果?我也請我的祖先們來吃。」老師當然很高興給的。這是不同文化、宗教的交流,每次聽到這件事情,心也隨之喜悅。
 
談到清明節的由來,還有一個節日不可不知,那就是「寒食節」。今天的清明節在古代,重要性還不如其前一日的寒食節,這是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期相當的接近,隨著時間的演變,兩者的習俗漸漸融合,今天多數人已經只知道清明節而忘了寒食節。
    所謂寒食就是禁火,只能吃冷的,或事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一派的奸人要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便連夜護送重耳離開晉國。由於重耳平日頗關心百姓,因此在流亡期間,介之推仍盡心盡力的照顧重耳,甚至在飢寒交迫之時,還割下自己的肉煮給重耳吃,希望大公子能安然返國,做個勤政愛民的君王。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成了後來的晉文公,並一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將介之推給忘了。經旁人提醒,晉文公才猛然想起,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誰知介之推已帶他的母親到深山隱居了,晉文公和臣子在山中尋覓了許久,仍遍尋不著。
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之推是有名的孝子,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之推出現,等火熄滅了以後,人們才發現介之推背著他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見了相當傷心懊悔,便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寒食節除了紀念介之推之外,相傳禁火、吃冷食還有重要典故的。
        有一種說法是歸之於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於木位。先秦時期,古人出於星象迷信和感應巫術,認為春季龍星現于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之時,應該禁火。禁火期間不能生火做飯,須事先準備好食物。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
        另一種說法是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來解釋,認為寒食禁火源於古人的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鑽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種。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禁止人們生火。『周禮秋官司煊氏』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就是仲春時節,負責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後來在這一時節禁火成為習俗流傳下來。
        這樣的節氣,後來又漸漸與清明融合,寒食與清明只差一天,前一天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取新火。清明與寒食就這樣融合相連在一起,清明換新火活動成為寒食活動的一部分,如今大家反而記得清明掃墓的習俗,而忘卻之前一天是「寒食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