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永遠在變動,生命總有陷落時
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永遠在變,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照著我們的夢想實現,就算計劃好好的事,先前也順利進行著,但是一個意外發生,所有的事情就這樣被打亂了。今天好好的一個人,不能保證明天還是這樣,今天很完美的一件事,或許一眨眼變卦了!所以會有「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
就拿災難這件事來說,這幾年全球各地到處有災難,看別人遭受災難,也會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會遭遇無法避免的災難。我們看這些年來全球到處發生風災、水災、地震等各種災害,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向,想要完全避開所有可能發生的災難似乎更難,除非是福報相當大的人,不然很難不遇上的。
     就以國內來說,從許多年前的局部性區域天災,漸漸蔓延到全國,現在幾乎每個地區都有災難發生,受害的人數也急遽攀升,受害的人從小的族群逐漸擴大開來,造成更多人遭受重大的失落,對於處在災難中的人而言,情緒上會是怎樣的是驚恐?忿怒?怨恨?還是接受?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我遇上了,我會出現哪些反應,又要怎麼度過?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苦難,這話雖然看似消極,實際上也是這樣。沒有遇過挫折、苦難的人,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一個平步青雲,一帆風順的人,他的生活是幸福沒有阻礙的,沒有經歷過重大的失落,自然很難去體會。唯有曾經經歷過災難,有過重大失落的人,才能深深體會這句話的意含。
但是,處在順境的人,能保證永遠不會遇到困境嗎?萬一有一天遇上了,怎麼辦呢?我們常聽到「居安思危」這句話,其實,就算今天我們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世界,心裡上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我們不知道哪天會遭遇重大失落。
除了共同性天災的失落事件,失落還包含考試落榜,失戀或離婚,工作不順遂或失業,做生意失敗也是,還有意外事故,失去親人等,這些都是生命裡的一種失落,這些事對個人都會造成大小不等的打擊,要如何因應變得很重要。
 
面對陽光接受陰影,尋找生命的出口
人的一生不會永遠順遂,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逆境的時候,生命有一天會陷落在絕境中,這時候,要如何因應很重要。如果抱持負面悲觀的心態,會覺得自己是最倒楣,最可憐的那個人,這樣的想法只會讓自己陷入深淵無法自拔,過著痛苦無助的生活,甚至會走上絕路。反觀,如果心態積極正向,凡事往好處想,勇敢面對,為自己尋找生命的出口,抱持正向的想法尋求解決的方法,相信會比較容易走出失落的悲傷,重新生活的。
經歷納粹集中營的Frankl說過,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萬能的,可以直接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本身體認到生命有其意義」。他在集中營為何能活下來?那是他不斷為生命找出口,始終抱著一股正向不放棄的希望,他要活下來回去見他的父母、妻子。如果當初他完全以理性思考,當然會想到父母、愛妻都死了,但是,他寧願自我欺騙,這就是無限的能量,因為只有抱著這樣的希望才能活下來。就像四川大地震,我們都看到還有人過了救援黃金期還存活下來的奇蹟,相信他們也是有正向的信念支撐,才能度過這樣的生死掙扎,才能撐到被救出來的一天。
個人的失落,或是集體性的災難都是陰影,如果我們面對陽光,陰影就在我們背後。陰影無法逃避,我們必須面對它,接受它。只要我們尋求方法因應,相信陰影很快會過去的。
因應人生困境的方法很多,除了剛剛提到的要有正向的心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來接觸人群,不管是加入小團體,或是投入公益工作,都會改變自己的世界觀。投入學習也很重要,從學習中滋養心靈,給予生命成長。終身不斷學習更是重要,在接觸各種正向知識當中,個人的世界觀會更開闊,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死胡同裡。除了正向思考,接觸人群和學習外,最好是付出關懷的心,從自己的苦難抽離出來,去看別人的苦難,從別人的苦難當中,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最不幸的那個人。
還有,遭遇災難不是不幸,有時候反而是讓生命更完整。經歷過苦難的人更能理解他人的苦,比較能感同身受他人的苦難,也比較具有同理心,心地也會變得更加柔軟,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人。這對個人的生命來說,何嘗不也是生命的一種成長。
 
人生如四季-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生也有四季,那就是生老病死,外加意外事故等。從古到今,尤其是中國人,總是喜見「生」,而避談死亡,認為說到死是忌諱的,尤其過年時更是不能說到這個字。但是,死亡卻是無可避免的事,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從一出生就註定要面對死亡這件事,就算我們再怎麼不願意,死亡還是會發生。不過大家這是嬰兒誕生,高興快樂的是為人父母的和嬰兒的親人,反觀嬰兒,卻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大多數的人逃避死亡,死亡總是令人悲傷痛苦的,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臨終的人多數是含笑而終的,悲傷、痛苦是旁人的事。
    從出生到死亡這段期間,每個人不只是要面對生病、年老這兩件事,還得面對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有讓人快樂的,譬如考試,結婚,升官,事業有成,但也會遇上重大的失落,情緒會經歷悲歡離合這些階段,而且是反覆出現在一生中的某些階段,有人經歷度過,有人過不去結束生命,所以不是老了才會死,所謂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的。
以目前來看,大家是否發現,壽終正寢的死亡已經被意外死亡取代,加上現在醫療的發達,直接面對死亡的機會越來越少,古時候,死亡反而是自然無法逃避的,中古世紀的歐洲,村子裡如果有人死亡,教堂的鐘聲會被敲響,這是告訴大家村子裡有人死了,大家會到這家去跟亡者道別,反觀今天,死亡大部分不是發生在家裡,而是在醫院,大家反而沒有機會直接看見死亡,也更是逃避、恐懼面對死亡。
剛提到近幾年來意外死亡事件越來越多,從戰爭造成的死亡,到如今全球天災頻繁造成的死亡,就算我們不想面對,也得去面對,尤其更不知道什麼時候這樣的災難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就像最近看到緬甸的水災,四川的地震,我們會感同身受,因為我們也經歷過921大地震,經歷過好幾次大水災,所以能將心比心慷慨解囊幫助他們,這就是人的慈悲心。
 
覺知生命的有限性,創造生命的意義
死亡是必然無法逃避的,因為生命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逆的。
面對死亡這件事也有輕重之分,從「他死」、「你死」到「我死」,感受會越來越強烈。面對他人死亡的感傷時間比較短,有些甚至沒有太多的感受,因為死去的人可能非親非故,甚至是陌生的,或是沒有太多感情的投入,這就像看見他國、他鄉的災難,傷心難過難免,除非是沒血沒淚的人。面對「他死」,傷心難過很快會過去的。
然而,對於「你死」已經不是這麼一回事,那是對自己重要人的死亡,喪親之痛需要時間、方法療癒的,一般的哀傷治療就是針對處理「你死」這個層次的情緒。最切身的是如何面對「我死」,當生命走到臨終這一刻,要如何接受,我們一般是看見他死、你死,對自己的死亡看不見,所以會恐懼。
大家如果能了解死亡是必然的,也如實接受命的有限性,那麼,對死亡這件事是不需要太恐懼的。近年來,生死教育變得非常重要就是這個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如果對死亡有深刻了解和體會,必定比較能坦然接受生老病死,不只能面對生命中的順境,也能視逆境是生命中不可缺的一環。
當個人生命走到絕境時,因為存在問題解決的必要性,以及人生目標無法達到,便會轉而尋求生命的意義。能夠尋獲生命的意義是人類面臨困境與災厄時的最終解決之道,生命陷入絕境時,在絕境與生活世界裡,或是與眾人和解下,反而可以保留一些心靈空間,探求生命的意義。
存在主義的卡謬,在《薛西弗斯的神話》裡的薛西弗斯是個悲劇角色,推著一塊不停滾向自己的巨石,乍看是一種無止盡的懲罰,是最大的苦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他推著巨石上山時,他的內在卻有股生命力,尤其當他在夜裡面對宇宙一切時,心靈的自我超昇也許是一種愉悅,是他人無從體會的,對薛西弗斯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意義。
     生命有美好的時候,也有挫折悲傷時,不管是怎樣的生命,我們不都是要去面對,從生到死,不管將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還是要珍惜現在擁有的,珍惜難得的生命,勇敢的走下去,好好過每一天,臨終時自然能含笑而去。
在生命有限的時光裡,每個人必須完成某種事情,把結束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我們無法增加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開創生命的寬度,創造生命的意義。生命如四季,最後一樣是落葉歸根,化作春泥更護花。就讓生命活著的時候沒有遺憾,死的時候轉向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