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會長夫人來接冠志,提到家裡一隻狗昨天誤食農藥水,急救無效死亡,為此冠志哭了好久。當時冠志聽到走出教室又哭了起來,這是人與動物情感聯結所引發的悲傷,不是安慰就可以化解的,其間還有面對生命遽然消逝的震驚與恐懼。

聽會長夫人的敘事,這隻狗誤食農藥水很快的出現異狀,雖然趕在最快時間急救,還是沒有救回牠的生命。這起生命急速消逝的意外事件,看在兒童的眼裡,要他接受生命脆弱的事實,哭是最直接自然的正常反應,這不只是表達他的失落,還存在對死亡的驚嚇與恐懼。

孩子遇到家裡的寵物死亡,其實與面對親人死亡的反應是一樣的,會有強烈的悲傷反應也是正常的。大人對待孩子的悲傷,不但不要壓抑孩子哭泣,還可以鼓勵他盡情哭一場,與他分享對寵物的感情。不管是利用敘說,或是繪畫方式,都是最好的悲傷輔導,讓他重新經驗寵物死亡的痛苦,表達出對動物的真實情感。悲傷是正常的反應過程,不應該壓抑或是避之不談,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不正常的悲傷,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從動物的死亡,是孩子生死教育的最好機會。認識死亡宜由遠而近,從「他死」、「你死」到「我死」循序漸進,這一週的本位課程剛好是生命教育,五年級的課程裡談到「他死」部分,今天冠志面對的是寵物的死亡,就像面對重要他人的「你死」。

面對兒童的生死教育,我們要先瞭解兒童死亡概念的形成,以及兒童面對悲傷的反應與哀悼歷程,才能真實掌握輔導孩子的悲傷。一個成熟的死亡概念形成,基本上需包含基本四個要素,即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終止性與原因性。在Faulkner(1993)的研究中,兒童死亡概念的形成,可分為:

1、分離階段(0~3):無法分別死亡與分離的差別,會出現焦慮狀態,親密關係的持續性,以及身體接觸會讓他感到安全。

2、結構性階段(3~6):會認為死亡是可逆性的,相信有神奇力量可以起死回生(就像電子雞死了可以重來一樣)。也常錯誤連結親人死亡與自己有關,因而產生罪惡感。

3、功能性階段(6~12):進入具體、抽象思考階段,能瞭解死亡是永久的,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但卻無法與自己做連結,覺得死亡離自己是很遙遠的,只會發生在老人身上。也會恐懼身體失掉原有健康會死亡,因而醫學知識的給予與溝通顯得重要。

4、抽象思考階段(12歲以上):進入邏輯性與現實性的思考,具備約與成人類似的死亡觀念,對事件會採推理方式了解,但也充滿戲劇性的抽象思考情境,此階段重視支持性力量存在與引導。

根據William Worden1991)的悲傷輔導理論,兒童面對親人(重要他人)或寵物死亡,需要完成四項哀悼任務:

1、接受失落的事實:此階段如何讓哀傷者接受死亡的事實很重要。

2、經驗悲傷的痛苦:重新經驗悲傷才能接受事實。

3、重新適應亡者不存在的新環境。

4、將情緒投注在其他關係上,建立新的關係。

  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真實面對死亡事件,也要了解孩子悲傷的反應歷程,才能協助孩子面對死亡,經驗正常性悲傷歷程,也才能了解生命的可貴性,懂得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2006/3/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