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事件十二 
       A
同學偷看了B同學的日記,B同學要A同學道歉,B同學爭辯此一行為並不是多嚴重的事情,並不需要跟他道歉,兩人最後談不攏,A同學一個拳頭就過去。 
        當班長勸A同學看他人日記是不對的,而且太衝動打人也是不好的行為,A同學不但沒有把話聽進去,還說「要成功就是要不擇手段」,他說爸爸的朋友選舉時,為了要贏得對手,想盡辦法拿到對方的機密名冊,後來果真順利選上了。 
        對於動手打人的事,A同學則說在電視上看到立法委員不也都是這樣,拳頭大別人就會怕了。他說爸爸也常對他說:「當別人欺負你時,不能讓他們覺得是好欺負的」。因為別人跟他爸爸吵架的時候,他爸爸就是用這種方式對付那些人的,所以村子裡的人都很怕他爸爸!

事件分析 
       A同學的言行中至少顯現出幾個問題,即「隱私權」與「暴力」的偏差行為觀念,「道德觀」與「挫折容忍度」、「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學齡青少年人格發展等。 
        每個人都擁有個人的隱私權,在倫理與法律上是被尊重與保護的,是不容許他人侵犯的。基於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
對於學齡孩子的隱私權,近年來更受到重視與保護。重視孩子的隱私權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已是普遍的共識,就是在重視家長威權的傳統東方社會裡,不管是台灣或是大陸地區,尊重孩子隱私權的觀念也逐漸抬頭了。
        隱私權的範圍包含很多,如個人資料、私人日記、信件、成績以至創作等,都屬於個人隱私的一部分。在此事件中,A同學看了B
同學的日記,已經達到侵犯B同學的隱私權,也可能因此造成對B同學自尊的傷害。就如事件中B同學提到他爸爸的朋友,為了贏得選舉,不擇手段竊取對方的機密名冊,這不但嚴重侵犯到他人的隱私權,也違反個人的道德行為,對另一位競選者更是造成莫大的傷害。 
         關於「暴力」事件的行為問題,從心理學的理論而言,當一個人遭受挫折時,會產生攻擊的行為,「暴力」行為則是人攻擊行為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挫折常來自需求或動機受到阻礙,暴力又往往是源於人際關係互動不良使然,改善人際關係互動是減少暴力重要方法之一。在校園裡很難避免學生在生活中產生挫折,但卻可以透過良好人際關係的互動,給予青少年學生的支持力量,進而提昇個人的挫折容忍度,有效減少因為挫折所導致的暴力行為。 
        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暴力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經由學習方式來的,而觀察模仿正是成長中的青少年最主要的學習歷程。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會形塑他往後的人格與處事方法。父母是孩子早期發展最主要的重要他人,在近代社會,公眾媒體人物也逐漸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將是青少年的模仿對象,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傳達給孩子,都將嚴重影響一個人學習歷程的人格發展。
 
        目前社會的過度民主浪潮更是衝擊整個社會,社會規範也因此受到影響而鬆動,相對的也影響學校的原有規範,校園民主給予青少年更多的空間,對於行為的規範受此影響產生許多「灰色地帶」。另外不良的社會示範,對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容易受其左右,如果沒有及時導正,或是給予正向的引導,學齡中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影響而塑造其偏差的人格。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潛在環境的影響勝於正式課程的教育。孩子舉手投足都是跟著大人學的,在媒體不發達的時代,孩子們跟著大人學習,重要他人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現在媒體進而取代以往的傳承時代,尤其媒體公眾人物,往往成了青少年的重要學習對象,他們的言行舉止更是影響甚遠。因此,在青少年學習階段,如何給予正向學習典範的引導,以及如何分辨「善惡」的學習典範是很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