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說「人是向死亡存在」,死亡不是老人的權利,每一個人隨時都在面臨死亡。
        現代的人對死亡採取緘默態度,拒絕思索死亡的問題,將死亡關在門外,以為這樣可以躲過,卻是不然。

     《病床邊的溫柔》這本書的作者范丹伯醫師說「身體有病痛,心靈卻可以是健康的。」「身體」健康的人被拋擲在這個世界,被封存的心智自我遮蔽,看不到生命深處的另外一端;「生病」迫使一個人離開原有的生活,在停歇腳步凝視當下,反而有機會看到生命極限處。作者也在書中提到,人到底是生命的長度重要?還是生命的內涵?這給了現代人類的醫學另一種省思,重視人類壽命的延長,生命的品質還是得顧慮的。

       范丹伯醫生從病人的角度談起。一個受病痛之苦的人,原先的計畫被迫改變。尤其面對遙遙無期的病痛,他們需要的又是什麼?作者以病者的立場出發,針對病人自身的想法、病人與訪客,病人與醫生等提出寶貴、切身的看法。

       范丹伯醫生將病人的心聲寫了出來,更提醒身為訪客該注意的細微之事。生病的人被限制在小小空間裡,心情的起浮會隨著任何一件細微的事改變。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也可能是屋內的一個小東西,或是窗外的景物,都會勾起病人的無限遐思。因此,醫護人員、訪客及家屬,如何與病人相處,讓病人能夠超越疾病,心靈得到平靜、安祥,成了現代醫療環境的重要問題。

       在醫院現實的制度下,醫生為了業績往往忽略醫療倫理,對待病人也字字千金,吝於跟患者多說幾句話。病患跟醫生的關係應該會是最密切的,醫生甚至要具備「心理治療師」、「宗教師」的角色,對待病患的方式也須有所調整,但是,實際上卻是不然。趙可式博士眼中的日本山崎章郎醫生就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醫生,他進病房一定拉張椅子坐在病患旁,親切問候病人的狀況,讓病人及其家屬感到被真心照顧的溫馨。范丹伯、山崎章郎及趙可式老師都以親身的經驗,告訴世人如何對待病人,才能讓病人得以生死兩相安。

       史蒂文生《瓶裡的精靈》述說著一個男人的故事。縱使這個男人靠著瓶裡的精靈擁有財富、美妻。一旦生病了,富麗堂皇的房子跟財富不再是他的興趣,他跟妻子活在健康跟生病不同的兩極世界。范丹伯醫生就此認為身體雖然病著,心靈卻可以是健康的,健康的身體容易忽略心靈的健康,生病的人可以活在另一個健康的世界。他丟了個問題讓我們思索,到底是生病的人病了?還是健康的人病了?生病的人心靈健康,反比身體健康的人,生命更能得到完整。因為「生病」,才有機會看到生命的極限,病人與照護者及家屬如果能在心靈上提昇自我,比較能走出「疾病」的絕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