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根稻草                    ◎傅佩榮

  駱駝的負載能力是「驚人」的,但是照樣有其極限。這個極限又稱為臨界點,一旦抵達此點就會搖搖欲墜。所謂「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指讓一隻高大的駱駝轟然倒下的最後那一點微不足道的負擔。
  一根稻草算什麼?它在關鍵時刻卻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正好提醒人多多留意自己及別人的心靈狀態。在此,心靈狀態特別指情緒而言。譬如,學生唸書雖是求知,原本屬於理智的活動,但是在面臨考試與升學的競爭時,壓力卻顯示於情緒的失控上。事實上,關於理智的極限,至今尚無定論。一九六四年的《蘇聯今日生活》上,有一篇專家研究的報導,結論是:
      「
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用了很小的一部分思維能力。如果我們的大腦使用它一半的能力,將可以輕易地學會四十種語言,背下一部百科全書,並且學完十所大學的課程。」
  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了我們達成這種「看似神話」的成就呢?原因是:一,理智上我們認為這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事;二,意志上我們不會如此欲求及鞭策自己;三,情緒上我們無法掌控與調適到長期穩定的狀態,甚至不必等待外在因素的干擾(如競爭帶來的壓力),我們自己就先陷入混亂與瓦解的困境了。
  心靈狀態是一個整體,除了上述「知、情、意」三項明顯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龐大與更複雜的潛意識領域,尚在未知之中。不過,為了進行討論之便,可以說通常我們最容易發現的徵兆還是出現在情緒的層面。譬如,心理學家在描述眼前兩大世紀的交替時,以「焦慮」指稱二十世紀的症候,而以「憂鬱」指稱二十一世紀症候,這兩個名詞都是針對情緒而說的。兩者看似不同:焦慮源於為了達成目標所生的緊張,憂鬱則出於毫無目標之後的沮喪;但是,正是由於長期的焦慮未能有效予以紓解,人的情緒才會有無力與無奈之感,以致最後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了。
  問題在於:憂鬱可能帶人走向自殺的結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二十一世紀時,自殺將成為第三大死因,而自殺的主要理由正是憂鬱。從心情沮喪到放棄求生意志,其間的轉變關鍵,就是前面所說的臨界點,而即,要小心那最後一根稻草!
  卡繆(A.Camus)在《齋弗紳話》中早已作過類似的分析。他說,有一位大廈管理員自殺了。遠因是:五年前痛失愛女之後,他表面上繼續工作謀生,內心裏卻不斷受到此一悲傷經驗的侵蝕,所謂「一想到這件事,就是被它所侵蝕」、「思念」無異於「侵蝕」。近因是:當天下午,一位老朋友以漠不關心的語氣對他說話。他的心理防線(其實是指情緒臨界點)崩潰,晚上就上吊自殺了。在這件案例中,這位老朋友「以漠不關心的語氣對他說話」,就是我們所謂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在多年前讀過這段文字以後,留下深刻印象,常常警惕自己不要加給別人這樣的一根稻草。就在一星期前,一位政大學生到台大研究室找我,說他中學時代只知唸書、考試,現在是大一新生,在班上與同學不易相處,在宿舍也與同學格格不入,覺得孤獨與苦悶,活著沒有什麼意思。他找過學校的輔導室求援,聽到一些空洞的安慰;他想起中學時讀過我的書,所以鼓起勇氣來敲門。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下來了。
  我當時正打算午睡片刻,以便應付下午三小時的課程。聽他這麼一說,我睡意全消,立即絞盡腦汁替他設想。我不曾受過專業的心輔訓練,所憑的只是長期在大學教書以及與學生交流的經驗。我的建議是:參加服務性質的社團。理由是:在班上與宿舍的人際關係既然陷於僵局,就很難立即改善;那麼另闢他途,參加社團活動吧!服務性質的社團通常參加者都較有愛心,會主動關懷新入會者;然後,自己在這樣的團體中,也較易啟發積極助人的意願。人在助人時,表面看來是在付出,其實卻是肯定了自己內在的豐盛。然後,對自己也會從新的角度去認識,進而覺得自己更值得肯定與欣賞了。他聽過我的分析之後,一時無話可說,大概覺得不妨一試,於是擦乾眼淚說聲謝謝就離去了。我如果因為能為他除下一根稻草,真是「不亦悅乎?」結果那一天中午沒有休息,下午上課精神卻很好。
  我很喜歡聖經上的兩句話:「彎曲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在此,「他」是指天主,總是讓人堅持到最後關頭,還是存著希望。但是,光靠自己的力量,又能盼望多久?若不先承認自己的脆弱,就會忽略人間的險惡,任由負擔加重而瀕臨最後的界限。與其擔心別人在自己肩上增加負荷,不如按時清除壓力,以新的精神邁步向前。「一天的苦,夠一天受了!」耶穌之言,簡明深刻,但是多少人可以真正實踐呢?
  在資訊泛濫的新世紀裏,許多情緒上的壓力是不必要的。若是了解自己身心面的臨界點,採取自我設限的措施,阻擋有害的情緒滋生與蔓衍,進而學習調節心靈的功課,藉由藝術與宗教去品味人生,才有可能完全擺脫「最後一根稻草」的威脅。【轉載自恆毅月刊49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