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基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新課程實驗,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新課程進行解讀,本文想從生命教育的角度,對新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理念等進行分析,以便對新課程有更深人的認識。 
 
       關於生命教育 lif education)的內涵,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可以說還沒有形成共識。西方國家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當時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於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治,讓孩子遠離毒品,給他們一個正向而積極的生命起點。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種“餘裕教育”,試圖將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徹底解放出來,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恢復孩子天真爛漫的本性,讓他們學會如何做人,熱愛生命是“餘裕教育” 的主題。我國台灣學者孫效智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意義是指“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 的一種有關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理想與實踐的教育。國內也有人認為,“所謂生命教育就是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種內在形態”,“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於: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有人從人本位和教育的最終目的出發,認為“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提高個體生命質量的過程”,“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命價值昇華教育三個層次。”綜觀國內外關於生命教育的論述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通過進行生命教育,表達對生命狀態的關懷,對生命情調的追求,使人更好地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促進肉體生命的強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揚生命之力的同時煥發生命之美。本文所講的生命教育是廣義的生命教育。 
       基礎教育對生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價值,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來分析當前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可以看出如下特點。 

    一、課程目標體現了生命的整體性與獨特性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知識、智力、智慧等認知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意志等因素,所以,教育不僅應該促進學生認知的自由發展,而且應該促進學生的情感、意志等的自由發展。簡言之,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完整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不僅要關注科學,而且要重視人文。20世紀中期以來,一些睿智的思想家已經開始對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對立表現出深深的憂慮。有些學者甚至把這種狀況看成是現代文明所受到的最嚴重的威脅。中國政法大學皮藝軍教授對某高校學生傷熊事件曾撰文指出:我們的教育中缺乏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張揚。即使在人文教育的院校裡,學生所學到的,大多是不見“人”在其中的、被高度抽象的社會、法律、經濟和文化知識。
        在新課程改革中,新課程在強調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時,還突出地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兒童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列在首位,並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 的課程改革目標。這種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價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來規範、統領科學,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彼此關照、相互包容,最終達到二者協調統一”,它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與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質與人文修養的辯證統一,致力於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溝通與融合”’,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我們雖然也很重視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把情感作為催化學生認知發展的手段,而沒有把情感看成是人的生命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新課程中把情感與認知目標並列提出,反映出新課程改革關注全人發展、關注生命的價值取向。
        生命不僅是完整的而且是獨特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界上也絕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個體。一個人的生命之旅是黯然失色還是光彩奪目,關鍵在於其個性能否得到最自由的張揚,自我能否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沒有個性的教育,孩子的想像力就不可能放飛,創造性也得不到孕育。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在強調培養全人的同時,也突出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致力於創造由師生合作生成的個性化課程。這種個性化課程,也許同一個班級不同的孩子,他們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孩子都能一樣地收穫自信,感受快樂,激發興趣,獲得發展。由此可見,新課程提倡的全面性和個性化的課程目標,反映了生命的整體性和獨特性特徵的要求。  
 
    
      二、課程內容體現了生命的現實性與體驗性
 
         生命是現實的,關注生命價值,提高生命質量必須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當下生活。只有學生的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趣的、幸福的、快樂的,他們才能深切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期盼。同時,生命又是體驗的,體驗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式。沒有體驗,就不可能產生情感,沒有情感也就沒有了人的生命。
        長期以來,學校課程內容的安排過於注重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強調知識的邏輯體系,學生所學習的大多是遠離自己經驗的“書本知識”,是與學生生活世界相去甚遠的科學世界的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索然無味,制約了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去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體現了新課程對生命生長規律的關照。另外,新課程關於“課程是經驗”這一新的理念,使課程突破學科疆域的束縛,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社會回歸、向人自身回歸,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學生的體驗創造了條件。 
        生命是情感的生命、意義的生命、價值的生命,而情感、意義、價值不是僅靠說教就可以很好地傳授的。在這些方面,通常是“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的言行,以自己的心靈感化學生的心靈。教師只有愛學生,才會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才會對他們的真誠,回報以同情、關心、信任、體貼和幫助;才會溫暖他們那更需要關愛的心靈,並在他們身上培育出愛的胚芽。以往的教育中教師也講授一些有關生命價值、意義等的知識,但一方面由於這些知識過於空洞,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由於他們的行動無意中向學生表達了對生命的輕視,以至所有的說教都成為泡沫。新課程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在師生的交流中,體現生命的意義,共同得到發展。

    三、課程實施體現了生命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自由是人的生命發展的必備的前提條件,是創造的基礎;創造是自由生命的本性。人的創造才能的發揮程度,有有賴于的自由和自主空間的大小。新課程實施中的締造(enactment)價值取向,特別關注師生對課程的主動建構問題。強調師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不僅是國家課程的忠實執行者,更是課程的研究者、設計者;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教師即研究者”,“教材是範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 的課程理念,是生命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本質特徵在課程實施中的反映,使課程與教師的關係、課程與學生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改變了過去教師被動“教書”、學生機械背誦教材的狀況,為師生創造性建構課程、為師生的共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課程評價體現了生命的多樣性與生成性
        生命的個體形式是具體的、獨特的、豐富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別於其他生命個體的天賦、興趣和愛好,即生命具有多樣性,這也是生命生成性的必然結果。教育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個性,幫助他張揚生命個性美。為此,應建立全面的、個性化的評價標準。確立發展性評價理念,為生命的成長構建良好的環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則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不斷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準。” 這種全面性、個性化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與教師共同發展與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及注重過程與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不僅體現了生命的整體性與獨特性,而且體現了生命的自主性與生成性,有利於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 
        以上用生命教育的觀點對新課程做了粗淺的分析,可以說是掛一漏萬,但筆者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進一步認識課新程,從而增強實施新課程的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