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聰          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生命是一齣悲、喜劇的腳本,還是一段哀愁情的苦練,

相信生命雖有終結之時,但也必擁有存在的光輝!  

       生命教育的內涵極廣,對青少年來說,從欣賞生命、看重自己、接受痛苦和困難是自己的一部分、以及探討信仰對人生的影響,都是屬於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台大孫效智教授指出台灣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與暴力有某些關係,所謂暴力包含兩方面,一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這兩類事件在近幾年來層出不窮,而且年齡層也逐漸下降,這是國內倡議生命教育的主要社會背景。另有學者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為整合人生、宗教、倫理、道德的全人教育。因此將生命教育的重點放置在幫助青少年認識生命、欣賞生命,連結到瞭解失落與痛苦是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協助學生發展出積極的方法來面對痛苦的經驗,最後能找出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展現更積極的態度,把握現在,活在當下。  

       進一步而言生命教育的目標是生命意義、目標與理想的探問與追求,因此整體的目標不該只是幫助孩子將來找到一份工作或職業,更該去教導他們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如何面對各種挑戰、體悟人生的意義並追求人生的理想。人類和其他的動物或植物一樣,有生與死,從出生邁向死亡的過程構成了我們的一生,一生中有蛻變、也有成長,我們賦予了生命意義,充實了我們的生命,創造出我們生命的價值,所以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是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透過對生命歷程的回顧,好似我們也走了一趟自己的生命之旅。幫助青少年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而能夠慎重的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掌握時間,活出生命的價值而每個人的一生都將面對許多的挫敗和橫逆。青少年階段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付出一些代價,引導學生看到失落雖然帶來失望與難過,但能夠體認到,即使失落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若能瞭解失落的必然性,因而進一步的省思它帶給生命成長的意義時,就能夠比較有力量去面對,並且從中學習到教訓和啟示。所以,希望透過這些失落經驗的討論與回顧整理,讓孩子更有能力去超越生命中的失落事件。  

     因此輔導過程中如何用正向的、朝向未來的的積極觀點,協助學生思索生命的正向意義,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方向會影響其思考內容,進而影響其對問題解決的決策。當學生將思考焦點放在積極的、未來的觀點上就可以催化他朝向所期待的方向改變。當學生處於生命的低落期,教師在諮商時可以把握下列原則協助學生: 

1、我們相信「人」是自己的資源
    學生擁有解決自身問題所需的能力。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極豐富的資源,因此教師的角色是協助學生發現自己擁有的資源,幫助學生更相信自己,運用自己的資源來面對生命中的逆境。 

2、從正向的意義出發 
    協助學生運用正向焦點思考的益處。強調正向力量,強調人們的成功經驗,強調人的可能性。  
 

3、協助學生尋找例外的經驗 
    無論多困難的狀況但任何人都不會無時無刻處於問題之中,總有事情不發生的時候,協助學生發現例外的經驗將為問題帶來轉機。
 

4、肯定「小改變」的價值 
    我們相信小的改變會帶來大的改變,協助學生由小處著手事情比較容易改變,會給學生帶來信心讓他再次燃起希望。
 
  

5、協助學生認知沒有一件事情會一成不變 
    因為我們常為習慣限制我們的思考。但世界上任何一個時刻改變都在發生,因此改變一直發生因此轉機是可能的。

6、給予正向的回饋如讚美及肯定
     
讚美會帶來心情的喜悅,更減低恐懼會使學生放下擔心,發現個 
   人資源的存在,就更能幫助自己,提昇為自己負責的能力與意願。 
 

    著名的哲學大師懷德海(N.hitehead)認為,教育除了訓練人具有嫻熟的技能與知識外,而是要讓受教者知道教育除了獲得理性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與「尊敬他人」的功課。而前台灣省教育廳廳長陳英豪先生認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彌補現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理性教育,卻忽略知識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藝術、人文之教育。使我們社會每一分子,都能達到懷德海所說懂得「做人」與「尊敬他人」的目標。生命教育的目的,無非是想要喚起青少年對於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引導孩子去思考生與死的發展歷程,能夠發展出比較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失落痛苦、以及死亡的議題。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著手,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讓孩子對於生命更為看重,有信心找到生命的真義,因而能夠肯定自我的價值與存在感,最後希望青少年能夠順利的渡過青春風暴期,瞭解生命的有限性,珍惜生命,作自己的主人,為自己而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