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小橋流水的古城,很多人看到溪流沒有護欄,覺得這樣很危險!這讓我聯想現代社會,處處以安全為考量,認為得做好安全保護措施。只是,保護措施越多,是不是也表示人的生存能力越薄弱?!納西族的麗江古城有別於其他古城,它是個沒有城牆的城!納西人當然有其他保護機制,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就拿我這個年代來說,童年居住的環境處處有險境,溪流、斷崖或川圳就在住家旁!從小得學會保護自己,如今,加入現代文明的思維,總以安全為重,防護措施周全,意外事件還是照樣發生。安全與否?不完全需特別防範,有很多是生活習性的養成,越險惡的環境反而讓人學會更謹慎。
之前已經提到,大研古城的建城是先開河道再建城的,玉泉河是古城水資源命脈,黑龍潭就是它的源頭,泉水是從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樹下,以及岩隙間湧出的,之後再彙成神奇的出水潭,成為古城生機勃發的秘密。清澈的泉水在玉龍橋分西、中、東三條流入古城再分出更多支流,所以處處流水穿城而過,當然是有很多的小橋方便交通往來,所以大小橋也不少,既有千條大街小巷,可能也會有千橋吧!所以大研城又有「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美稱,加上居民喜歡在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讓古城更富詩情畫意的美。
四方街、新華街附近的西河
說這麼多,還是要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這天的時間上並非充裕,從萬古樓下來時間已經不早,加上人潮不少,連取景都無法避開人潮,只好讓陌生人入鏡來。在上黃山段時,問過小陽什麼時候人會少,他說專程來拍照、攝影的人會選擇大清晨出來,古城才有片刻寧靜。當下,心裡也盤算隔天清早出來,只是團體出門時間早,恐怕難有時間在清晨逛古城。
走回四方街,看著穿梭的人潮,還真不知要從哪條街走起,看著走來的新華街,這是從四方街延伸的四大街之一,先走入五一街,發現城內的交通網絡就如蜘蛛網般交錯,饒大圈來到大石橋、百歲坊(仁壽橋)附近!為了拍下百歲坊紀事碑,等了許久人潮不見散開,只得讓遊人再度入鏡。
既來百歲坊還是先了解它的來由。百歲坊原納西名為「激魯瀑」,即「在水一方」之意。據說在清代,村里有一老人生於1738年,卒於1845年,享年108歲,歷乾、嘉、道三朝,當時,地方官奉旨爲老人豎立百歲牌坊,並命名該村為「仁壽村」,在玉河建一石橋云「仁壽橋」,如今石橋還在,牌坊已蕩然無存,當今看到只是後來建的「百歲坊紀事」石碑。
從大石橋沿著中河的小巷到達百歲坊(仁壽橋)
在百歲坊佇足片刻,再順著中河走一段,到了七一街,在關門口附近繞了一下,發現時間不多,得找回四方街的路。城內各處刻劃的地圖與指標是在古城不會迷路的法寶!看到往木府的路,想去又覺得時間不夠,況且,進木府是要買門票的,如果只是去幾分鐘的話,那就等下次再去。順著回四方街的指示路標,慢慢逛進人煙稀少的小巷,這種感覺真好,只可惜無法多作停留。
從百歲坊繼續沿著中河走到七一街的關門口
七一街附近的小巷人潮不再那麼了
從七一街回四方街的小巷子
七一街附近的香格里拉之家
四方街附近的小巷子
四方街附近的小巷子
四方街附近的小巷子
回到四方街已是黃昏,最後還是走回大水車。從四方街往出口走,先是走東大街,轉個彎又走入鄰西河的小巷,走走停停又看看,穿梭在東大街與西河岸的小巷,不知不覺也走回古城入口的廣場,時間就這樣流逝在黃昏的麗江古城。
四方街的百年老店四方客棧
納西手工東巴紙坊
四方街附近的小巷子
東大街附近的小巷
東大街附近的小巷
東大街附近的小巷
麗江古城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廣場&停車場
連接古城旅遊服務諮詢中心廣場的東大街
連接東大街的廣場(停車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