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上收到IKE傳來的簡訊,低迷一段時間的心情,突然好了起來。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否要跟著IKE繼續做研究?學術研究是我的最愛,當初選擇跟著他,其實是為了學術研究。論文審查通過受到肯定,對我會是個動力,激勵我繼續往前行去。
這篇生命意義感階層模式分析的論文,是以原有論文的文本為分析資料。結合敘事與整合式的意義提問,蒐集文本資料,綜合McAdams的人格階層分析觀點,以心理階層分析論述,提出生命意義的階層分析模式。
六月底知道生死研究已編輯到第六期,已經不抱希望的,心裡有遺憾遲遲不敢告訴IKE,擔憂他會有失落!原來這只是多慮,只是審查比較慢而已。
這樣的論述在國內算是初期研究,當初曾受到質疑,這種研究法可行嗎?因為與IKE的堅持,還有幾位教授的肯定,才有今天這篇論文。
學術研究這東西是迷人的,總是讓人既愛又恨,論點上遇上知音,會有心靈相通的雀躍,遭受不同聲音的否決,且不被尊重時,心情會跌落谷底。
也曾思考過,學術在台灣是高處不勝寒,不似國外大有人願意投資在學術研究方面,讓研究得以龐大進行。
史蒂文森能獲得大筆資助,得以全心投入「有前世記憶孩童」的研究,經濟上無顧慮才能有此研究成果,然而,在台灣似乎難上加難,不然,我們的研究可是非常龐大的,因為經費來源無著落,雖有大計畫也難以實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